思,需注重方式

2017-5-2    孵化器 任蕾蕾

        人生总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偶然组成。偶然又是一个一个必然结果的汇集。人处于这些偶然与必然之中,每一个时刻的感悟都会因时因事而异,或悲或喜,或忧或怨。曾经我们都或主动或被动的记日记,甚至不厌其烦地描述细节。然后在某一天不知觉中忘记了记录,疏离了思考,交流用键盘、用语音;解疑问度娘、求谷歌。

        回想小时候常常被教导要多读书、勤思考。自己自以为是的在心底反驳:我不是天天在读书嘛,脑子在动呀!现在回想,哑然失笑,笑现在正因为曾经的不用心而懊恼;笑无力再回去,安静地坐在桌前,聆听老师的教诲。日子照旧,如果再回去,结果会有不同吗?
        最近在读谢耘博士的《我的职场十年》,惊异于谢博士在日日繁杂的工作中,除了积极地思考,还保持了持久的记录所思所想的习惯,而这一习惯不仅让他自己多了一次思考的机会,也通过他对自己所记内容的剖析,让身处职场的我们跟随他的笔触,经历他从职场小白如何历练、蜕变成行业大咖。书中很多场景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上,但如果彼时打住追逐文字的目光,穿越时空,将自己置身于谢博士所处的情境,我们会怎样应对呢?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。除了大家成长经历、所受教育、周遭环境使然,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。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环境下,智力相近的人取得迥异的人生成就的原因。不改变思维方式,再来一遍也不会有多少差别。
        思维方式是否易于改变?改变从来都不易,况且“本性难移”。前几日偶然听了樊登老师关于《可复制的领导力》的课程。他给出的观点是,领导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气质,不是某个人的特有禀赋,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,是一种工具。乍听有点不解,觉得是炒概念吧。看了他模拟再现一个日本公司布置任务的五步式场景就容易理解了。一位老板安排工作,他在告知下属任务后,下属说:好的,这就去办。大多数时候工作布置就在这个阶段结束了。而这个日本老板却叫住了下属。老板问,是否明白任务了?下属重复任务。老板又问,是否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呀?下属将自己对任务的理解进行阐述。老板又问,你觉得任务执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?下属分析可能出现的状况。老板再问,出现这些情况怎么处理?下属给出回答后,老板确认处理意见:哪些可自行处理,哪些需及时上报。任务布置完成。
        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命令下达,而是通过对工作执行各环节进行预案式分解,使任务目标趋于上下级无缝式统一。如果把这个过程公式化、程序化在工作中推进,看似繁琐,却可以最大化降低因认知不同、沟通障碍、执行不力、反馈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低效率工作。久而久之,员工的认知水平、理解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应变能力等都将得到改善,团队战斗力势必与日俱强。这与谢博士在书中通过亲身经历分析提炼的诸多观点不谋而合。让员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,不是让员工“不在其位,谋其政”,而是要员工通过学习上级的思维方式,提升自己的素质,做好本职工作。
        书没有读完,读过的内容也需要消化吸收。写的过程中,很多的问题也一直存疑。希望通过写带动思,让书读过后能在脑中留下更多、更深的印记,不那么容易被时光抹平,能在今后的工作、学习中偶尔记起些许精髓,能在前辈用心铺就的阶梯上,更有效率的做点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