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洋人
走出年终总结的误区
发布者:北洋报   发布时间:2006-12-26

风风雨雨又是一年,岁末将至,最让我们“头疼”的事来了——写年终总结。自通知下达之日便开始抓耳挠腮,真不知应该如何下笔。

总结年年写,年年都相同。

重复,是年终总结之痛。

而连年重复错误的模式,是痛中之痛。

不知不觉地,我们陷入了年终总结的误区……

但如果我们豁然开朗走出误区呢?

年终总结,没准儿也能成为自己的又一份新年礼物!

 

误区一:“总结一定要低调”

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:做人一定要谦虚,于是“低调”的总结中总贯穿着“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下”,“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帮助”类的套话、官话,难免让人觉得言之无物。

还有的把自己的失误总结得过于细致,但这种“放大缺点”的做法,可能会让领导怀疑你的能力。而流于形式的“自我检视”,就给年终总结蒙上了更多的压抑和灰色。

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现实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,领导们越来越放权,客观地说即便直线领导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每一名下属的工作情况。故,下属不要幻想自己的所作所为“领导都会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”,他没有那么多时间,也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。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沟通、来展现自己的业绩,往往会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!总结,是一个加强上下沟通、加深了解的过程。

一份智慧与自信的总结,不仅会让上司对你刮目相看,还会对你的部门加深印象。因此,适度“当仁不让”表现自己的“作为”,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。

误区二:“总结就是要格式化”

总结也是一个人思维模式的体现,有人习惯用数字说话,客观、量化地反映工作情况;有人则随兴而发,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,但似乎没什么真正的内容。

年终总结既不能只罗列一堆数据,也不能写成洋洋洒洒的长篇,而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报告,既有表格、图表辅助,又有清晰的文字概括。汇报形式可充分利用多媒体,给领导和同仁做一个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演示。

总之,一个好总结是需要能“跳出来”的。当然,前提是摸清并符合上司的要求。

误区三:“报喜不报忧是上策”

大部分人都希望谈及得意的事,而对于错误、失误会不自觉地避重就轻,只谈些无伤大雅的小失误,甚至明贬暗褒“好缺点”。

有人担心谈多了缺点,会让领导看低自己,但若由领导发现失误,结果又会如何?领导有权且知道真实的情况,包括失误的原因。

面对失误,我们更应重视分析原因和改进的对策。失误的原因可能不只一个,如部门间配合不利,下属执行偏差等,但最重要的是总结该如何避免这种失误再次发生,提出改进的方向和方法。

误区四:“总结就要面面俱到”

年终总结对于部门经理来说,不仅是要总结自己,而且还要总结部门,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出一年的工作情况。但是,这里所说的全面绝对不是事无巨细,更不是月总结或周总结的堆砌,一定要抓住工作重点和几个突出的亮点,不能让领导觉得“事情做了不少,但都印象不深”。总结,要张弛有度,层次分明。

误区五:“总结难免临阵磨枪”

年底的业务通常最忙。可年终总结还要“凑热闹”,怎能不临阵磨枪、不草草了事?

其实非也。

许多部门每周、甚至每日都会开例会,例会上的总结恰是年终总结可参考的素材。因此,一份好总结不是临阵磨枪、拍拍脑袋而成的,它需要日常积累和阶段性的总结。只有把平时的总结做好了,才能“多快好省”地写出一份到位的年终总结。

同时,总结和工作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。尤其作为管理者,如果注意总结积累,日常就能不断改善部门工作状况,年终总结中能有更丰富的内容,并且在不断改善中,领导会注意到你的管理方式、思路和能力,会对你有更为准确的评价。

误区六:“总结要向全体汇报”

许多单位采取全体汇报形式,其实并非全适合,年终总结可分为“汇报总结”和“书面总结”:集体汇报时,只总结工作要点,如一年来已完成哪些,或超额完成了多少,还未完成哪些,失误的原因,来年的计划等。而有些问题只适合向上司汇报,不妨采用书面汇报,否则在年终总结会上,难免听到“形势一片大好”,而少了些深刻的反思。

当然,各公司文化不同,总结的形式也会有异。总之,年终总结无论形式如何,关键是要看总结后的效果。